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大 中 小
|
难忘的泼水节 说课 一、教材简说 《难忘的泼水节》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共和国的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号,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热情与敬爱之情,对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有初步的认识。 4、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8个生字。感受傣族人民与周总理之间的浓厚感情。 四、说学生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数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我们是(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你知道有哪些少民族?(板书:傣族) [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我国民族的知识,明确知道我们是什么民族的,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 2、你知道傣族的哪些知识?(如有学生说到泼水节,就板书出来。) 介绍傣族和傣族的泼水节。 [引入课文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感知泼水节 1、每年到了四月中旬,当他们那里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的时候,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就到了。(出示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认读生字“凤凰”; 思考从这一段里你知道了什么?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吧!(欣赏课件) (增加学生的表象经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4、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有一个泼水节是特别难忘的。(补充完整课题) 5、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预设: 问题A:哪一年是他们最难忘的? B:为什么是最难忘的?…… [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两个生字,大概了解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时间。课件欣赏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图片,感受傣族人民的喜悦心情与欢乐气氛。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从而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增加动力。] (三)、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 [培养学生对课文及生字的自学能力,尝试让学生的自读自悟中解决问题。] 2、齐读生字,分段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3、问题反馈: [问题提出后要有反馈,但问题的提出要有的放矢,切忌盲目,因此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对课堂上产生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在课前教师应该对课堂有一定的预设,当然并不是说课堂一定要跟着教师的预设发展,我们当然欢迎课堂上的生成,有了生成的课堂才充满生机,但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杂乱无序的,也就很难真正落实教学任务的。] 问题A: (1)、指名回答,说说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出示第7、8自然段。齐读,自由读,说说你的感觉。朗读稍作指导。 [第二课时,在学习完了人们泼水时的那一部分后,再作深入的朗读指导,以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也才能更好地朗读出来。] 问题B: (1)、指名回答。(板书:周恩来)学习生字:恩 (2)、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这一段。 你能把这句话改写成“因为……所以……“的样子吗? 为“特别”找个近义词。 [对学生进行基础句式和基础知识训练] (四)、看图说话,感受傣族人民的热情 1、你们看,周总理正和傣族人民在一起呢!(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2、哪一位是周总理呀? [设疑,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引导学生说说周总理的打扮,找出课文中描写周总理打扮的句子,仔细读一读,学习生字:襟、褂、咖啡。 3、学着课文的样子,说说周总理跟前的小朋友的样子。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良好地写话能力打下基础] 4、周总理是汉族人,可他为什么要穿上傣族人民的衣服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周总理与我们汉族在服装上的区别,思考其中的原因,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的尊重与友好,感受到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汉族人民与傣族人民心连心,我们大家是一家人。] 5、再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上你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 (1)、象脚鼓。(介绍象脚鼓,引导学生观察它的样子,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 (2)、凤凰花。(介绍凤凰花,课件展示火红的凤凰花。) (3)、人们的表情、心情。 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喜悦。 周总理来了,傣族人民是多么高兴啊!听课文录音,找找哪里写出了傣族人民很欢迎周总理?(指名回答) 学习第三自然段: A、齐读这一段,认识生字:敲。 B、默读这一段,思考: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指名回答,体会傣族人民的心情。) 在学生的回答中重点抓住以下几下词和一句比喻句:敲 赶 一条条 一串串 欢呼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C、指导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4)可继续请学生说说看到的。 (五)、听歌曲,提升感情 周总理来了,傣族人民是多么高兴啊!周总理来了,让傣族人民多么难忘啊!他们用歌声记录下了这一天,表达了他们无比喜悦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边看视频边听歌曲《难忘的泼水节》)(提升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对这堂课设计好了后才进课堂开展教学,但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我们在设计时想得很好的环节,在教学中却并不是那么的精彩,而有时你没想到的一些细节,确让你感触很深,学生也热情高涨。这也许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吧。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尽可能预设到一些课堂上可能产生的情况,但我们更好作好充分地准备迎接在课堂上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ernianji_517_14914.html
分享按钮 |